宋真宗赵恒《励学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这话可能只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文化。初读这首七言律诗,年龄尚小,单纯的觉得原来书中不仅有知识,还有财富和美女。或许就是这种浅显的认知为日后埋下了读书的种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懂得书中并没物质和精神利益,所谓的这些东西都是靠自己勤奋读书学习奋斗而来的。读书可以成为出色的人,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改变自己的命运。
记得小时侯最早拥有的一本书就是《唐诗三百首》,那时也谣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清晰记得当时上边的诗自己都有认真读好,好多处也都圈圈点点出来。后来上初中的时候也尝试写一些诗歌之类的文章,但都没有发表,最后也都无疾而终,不过并没有消除我对书的热爱。我相信三毛说的:“许多时候,自己曾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读书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是读书也是有选择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为了丰富我们的认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不是所有的书都得给我们正确的知识。一味的相信只能让我们失去寻找真理的能力。因此在读书上我们要有自已的认知和方向。这样不仅知识能被我们所用,而且能够指引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我们常常说,别人不会通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但是仅仅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显然是不够的,这样我们就失去了观察世界的窗口。如今许多年轻人,你在她的家里可能会发现很多奢侈品、化妆品、包包、漂亮衣服,可是要找几本书那比登天还难,更别提一年读了几本书。也因此某著名网坛就曾言论,当今最大的文化危险就是年轻人不读书。其实读书的初衷和最大的意义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相信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
我个人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有次和朋友出去玩,他说给我介绍个朋友,听说还是个小网红,坐拥粉丝50多万,而且特别像张小斐。当时愣了一下,朋友接着说,就是与贾玲演《你好,李焕英》大火的啊,听了这话,心里还是蛮期待的。因为本人就很喜欢张小斐,觉得她是实力与气质兼得的明星。过了10分钟左右,这个所谓的像张小斐的朋友来了,别说,第一眼确实挺惊艳的,打扮得很时尚,有那么七八分像张小斐。可是聊天不到半个小时,逐渐平常话很多的我居然有些词穷,因为时不时便从她嘴里说,辛苦上班还不如让大哥刷火箭之类的话,听到我有点诧异,这种三观不同、特别物质没有内在的聊天模式逐渐让我觉得尴尬,朋友可能看出来了我的不习惯,不停从旁打圆场。原来容貌相像的人可以很多,但与生俱有的气质、谈吐还真的模仿不来。所以多花点时间看看书,提升一下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好。董卿就曾说过,自己就是被父亲逼着背诗,看原著,可以说董卿的气质是用书堆出为,是由内到外的,是真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无法选择的东西很多,比如自己的出身、家庭、相貌。也无法决定读什么样的学校,干什么样的工作,和什么样的人相遇,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你可以相貌平平,薪水不高,生活平淡,但在精神的国度里,你不可以贫穷。读书可以启智、可以明理、可以医愚,每一本你读过的书都将融入你的气质里。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需花”,在这个浮躁的世界,做一个淡淡的书香女人。翻开那带着油墨香的书本,沉淀在书中遨游,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让浮华远离凡世,让气质得到升华,让心灵得到净化。但愿大家都能在浩瀚的书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屋,属于自己的颜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