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15时,公共管理学院迎校庆学术讲座系列第一期暨公管名家论坛第四十期于线下和线上同步举行。本期讲座以 “风险社会的第三种治理模式” 为 主题,讲座邀请到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高小平教授主讲,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义保、科研副院长王锋出席本次讲座,部分硕、博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高小平教授分别从“问题的提出”“三种治理模式”“第三种治理模式的特征”“统筹三种治理模式”四方面进行分享。首先,高小平教授简单介绍了“风险社会”的概念,并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视角对其进行阐释。随后他指出,在应急管理的话语体系和制度建构中,区分常态和应急态通常以“突发事件发生与结束”为标志,而风险社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这个“规律”,当风险成为社会的内在要素,并且高风险、多危机成为社会显著特征时,常态和应急态之间的划分就会变得模糊,“以事件为中心”下定义的坐标系和方法论受到质疑。在风险社会中,常态与应急态截然分开的思维方式受到挑战。
高小平教授列举了学术领域对于“常态与应急态并存”状态的描述,如特纳最早提出“孵化期”来描述事前风险演化、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中的“4R”框架等,并指出学术上“棘手问题”和“制度危机”等概念帮助我们理解突发事件的影响并非随着事件结束而消失。
通过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观察,高小平教授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远非常态和应急态这两个管理形态特征所能概括。他以突发事件为节点,以动态过程中风险加剧和回归常态的节奏为两个变量,将突发事件分为偶然型事件、持续型事件、爆发型事件、演化型事件四种类型。除偶然型事件外,在其他三种突发事件类型中,从常态进入应急态,以及从应急态回归常态的过程中均存在一个演化环节,可称之为“转换态”。随后,高小平教授分别讲解了四种突发事件类型的特征,并举例进行说明。
高小平教授强调,统筹三种治理是转换态治理的基本要求,在不同的管理形态之间寻找现实的“通用工具”,即通过研究转换态阶段试图采用常态中实施的管理或应急态中实施的管理,以及这两方面的对接问题,为转换态阶段的管理提供“转型”方案。他还指出,转换态治理应秉持政治性、政策性、绩效性、共识性的基本原则,将中国的制度优势外化为转换态中治理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破除“无限责任”“绝对安全”“一刀切”等认识误区,重视公共领域的声音和社会注意力,建立“治未病”的政治理念和治理机制,建设循证决策体系。
随后,讲座进入交流环节,高小平教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
本次讲座的开展为我院师生与专家学者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有助于我院师生拓宽视野,加深对风险社会的第三种治理模式的认识和理解,推动思考与创新,营造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
据悉,高小平教授曾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是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应急管理、行政体制改革、政府绩效管理,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150多篇。
讲座现场
王义保院长主持讲座
王锋副院长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