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分级辨识评估制度
一、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范围应覆盖公司井下所有区域、生产系统和主要灾害,以及高风险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和材料物资等。
二、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是指识别风险点内的危害因素,评价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全矿应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定期排查风险点,对风险点内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分类,评估风险等级,制定管控措施,应用评估效果。
三、排查风险点。风险点是指风险伴随的系统、区域、场所和部位,及在其特定条件下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一)风险点划分。煤矿可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生产经营场所(单位),生产系统、重点岗位(作业地点)、关键设备等划分风险点,应涵盖临时性特殊的作业活动。
(二)排查风险点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涵盖煤矿井上下所有生产经营场所、系统、岗位、设备设施和各类作业活动。
(三)建立风险点台账。风险点台账内容应包括:风险点名称、排查日期、开始日期、解除日期等信息。风险点台账应根据现场实际及时更新。
四、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主要分为年度辨识评估、专项辨识评估、岗位风险辨识评估和临时施工风险辨识评估。
五、开展年度风险辨识评估。每年底矿长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副总工程师和相关科室、区(队)对井下所有系统、场所、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风险辨识评估,形成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重点对矿井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冲击地压及提升运输系统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制定《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年度风险辨识结果应用于确定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并指导和完善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安全培训计划、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计划。
六、开展专项风险辨识评估。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组织开展专项风险辨识:
(一)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科室(部门),重点辨识评估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有新增重大风险或需调整措施的补充完善《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二)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露天煤矿爆破参数、边坡参数)等发生重大变化,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科室(部门),重点辨识评估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重大灾害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有新增重大风险或需调整措施的补充完善《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指导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等。
(三)启封密闭、排放瓦斯、反风演习、工作面通过空巷(采空区)、更换大型设备、采煤工作面初采和收尾、综采工作面安装回撤、掘进工作面贯通前。突出矿井过构造带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露天煤矿抛掷爆破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 个月以上的煤矿复工复产前,由分管负责人(复产复工前专项辨识评估由矿长)组织有关科室(部门)、生产组织单位,重点辨识评估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有新增重大风险或需调整措施的补充完善《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辨识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安全技术措施依据。
(四)本矿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全国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本省或所属集团其他煤矿发生较大事故后,由矿长组织分管负责人和科室(部门),对本矿存在的类似安全风险进行专项风险辨识,识别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有新增重大风险或需调整措施的补充完善《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技术文件。
专项辨识完成后,编制专项辨识评估报告并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
七、对煤矿涉及原煤生产的各岗位的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制作岗位风险告知卡。
岗位风险评估结果应用于: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用于作业人员对照风险清单管控风险,防止隐患产生,照单排查治理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用于各层级管理人员对现场检查和监测,保持现场风险处于可接受状态。
八、临时施工作业前应开展风险辨识。风险辨识评估后形成零星作业单。
临时施工风险辨识由基层单位跟班人员、班组长进行。临时施工风险评估结果用于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由作业人员对照措施在现场照单作业。
九、风险类型。风险一般按照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类型划分为:物体打击、运输、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水灾、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煤尘爆炸、职业病伤害(粉尘、噪声、辐射、热害等)及其他。
十、安全风险的辨识方法可选用但不限于以下方法:安全检查表法、经验分析法、作业危害分析法。
十一、安全风险等级的评估方法可采用但不限于:
(一)风险矩阵分析法(LS)。该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概率、特征、损害程度等技术指标,由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评定分数,进而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其计算公式为:R=L×S.式中:L——表示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S——表示危险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R——表示危险事件的风险值大小。(附图如下)
(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也称“LEC风险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来评价风险,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D=L×E×C。式中: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危险性。(附表如下)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风险值大小
十二、按照安全风险评估结论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将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注警示。同时,及时关注风险源的动态变化情况,随时对警示等级进行变更。
十三、 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时应考虑工程技术、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个体防护和现场应急处置等方面,按照安全、可行、可靠的要求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风险管控措施应征求相关岗位人员意见,并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审定。
十四、编制重大风险《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并组织实施。
(一)管控方案应针对每一项重大安全风险明确:
1、风险控制的目标。
2、采取的管控措施。
3、资金保障。
4、相关职责。
5、结果应用。
6、重大安全风险清单。
(二)重大安全风险清单中的管控措施应从管理、技术、工程等方面进行编制,以及每条措施落实的人员、技术、时限、资金等内容。
(三)方案实施
1、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由矿长组织实施,专业分管领导为实施负责人、业务科室专业负责人为具体实施人,重大安全风险所在区域的单位负责人为现场实施负责人,安全科负责监督和考核。
2、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由安全副矿长组织业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按程序报批并由矿长签字后,以文件形式下发到矿井各科室、队组。
3、重大风险管控实施所需资金由财务科从安全专项资金中划拨,要优先保证。
4、重大风险管控实施所需人员由调度室、生产技术科负责。
5、重大风险管控实施所需技术保障由总工程师负责。
6、矿长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
7、各分管领导每半月组织对分管范围内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分析。
8、矿领导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年度风险辨识评估后,应建立年度风险辨识评估报告、风险点台账、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列出重大安全风险清单。专项和岗位风险评估后,要完善更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十五、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内容主要包括:风险点、风险类型、风险描述、风险等级、危害因素、管控措施、管控单位和责任人、最高管控层级和责任人、评估日期、解除日期、信息来源。
十六、岗位风险告知卡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名称、风险类型、危害因素、管控措施、应急处置等内容。
十七、临时施工零星作业单内容主要包括:作业名称、危害因素、管控措施等内容。
一、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范围应覆盖公司井下所有区域、生产系统和主要灾害,以及高风险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和材料物资等。
二、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是指识别风险点内的危害因素,评价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全矿应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定期排查风险点,对风险点内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分类,评估风险等级,制定管控措施,应用评估效果。
三、排查风险点。风险点是指风险伴随的系统、区域、场所和部位,及在其特定条件下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一)风险点划分。煤矿可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生产经营场所(单位),生产系统、重点岗位(作业地点)、关键设备等划分风险点,应涵盖临时性特殊的作业活动。
(二)排查风险点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涵盖煤矿井上下所有生产经营场所、系统、岗位、设备设施和各类作业活动。
(三)建立风险点台账。风险点台账内容应包括:风险点名称、排查日期、开始日期、解除日期等信息。风险点台账应根据现场实际及时更新。
四、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主要分为年度辨识评估、专项辨识评估、岗位风险辨识评估和临时施工风险辨识评估。
五、开展年度风险辨识评估。每年底矿长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副总工程师和相关科室、区(队)对井下所有系统、场所、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风险辨识评估,形成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重点对矿井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冲击地压及提升运输系统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制定《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年度风险辨识结果应用于确定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并指导和完善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安全培训计划、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计划。
六、开展专项风险辨识评估。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组织开展专项风险辨识:
(一)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科室(部门),重点辨识评估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有新增重大风险或需调整措施的补充完善《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二)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露天煤矿爆破参数、边坡参数)等发生重大变化,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科室(部门),重点辨识评估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重大灾害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有新增重大风险或需调整措施的补充完善《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指导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等。
(三)启封密闭、排放瓦斯、反风演习、工作面通过空巷(采空区)、更换大型设备、采煤工作面初采和收尾、综采工作面安装回撤、掘进工作面贯通前。突出矿井过构造带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露天煤矿抛掷爆破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 个月以上的煤矿复工复产前,由分管负责人(复产复工前专项辨识评估由矿长)组织有关科室(部门)、生产组织单位,重点辨识评估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有新增重大风险或需调整措施的补充完善《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辨识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安全技术措施依据。
(四)本矿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全国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本省或所属集团其他煤矿发生较大事故后,由矿长组织分管负责人和科室(部门),对本矿存在的类似安全风险进行专项风险辨识,识别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有新增重大风险或需调整措施的补充完善《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技术文件。
专项辨识完成后,编制专项辨识评估报告并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
七、对煤矿涉及原煤生产的各岗位的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制作岗位风险告知卡。
岗位风险评估结果应用于: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用于作业人员对照风险清单管控风险,防止隐患产生,照单排查治理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用于各层级管理人员对现场检查和监测,保持现场风险处于可接受状态。
八、临时施工作业前应开展风险辨识。风险辨识评估后形成零星作业单。
临时施工风险辨识由基层单位跟班人员、班组长进行。临时施工风险评估结果用于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由作业人员对照措施在现场照单作业。
九、风险类型。风险一般按照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类型划分为:物体打击、运输、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水灾、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煤尘爆炸、职业病伤害(粉尘、噪声、辐射、热害等)及其他。
十、安全风险的辨识方法可选用但不限于以下方法:安全检查表法、经验分析法、作业危害分析法。
十一、安全风险等级的评估方法可采用但不限于:
(一)风险矩阵分析法(LS)。该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概率、特征、损害程度等技术指标,由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评定分数,进而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其计算公式为:R=L×S.式中:L——表示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S——表示危险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R——表示危险事件的风险值大小。(附图如下)
风 险 矩 阵 图 | ||||||||||||||
风险 矩阵 |
一般风险 | 较大风险 | 重大风险 | 有 效 类 别 |
赋值 | 可能造成的损失 | ||||||||
人员伤害程度及范围 | 由于伤害估算的损失(元) | |||||||||||||
低风险 |
6 | 12 | 18 | 24 | 30 | 36 | A | 6 | 多人死亡 | 500万以上 |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B | 5 | 一人死亡 | 100万到500万之间 | |||||
4 | 8 | 12 | 16 | 20 | 24 | C | 4 | 多人受严重伤害 | 10万到100万 | |||||
3 | 6 | 9 | 12 | 15 | 18 | D | 3 | 一人受严重伤害 | 1万到10万 | |||||
2 | 4 | 6 | 8 | 10 | 12 | E | 2 | 一人受到伤害,需要急救。或多人受轻微伤害 | 2000到1万 | |||||
1 | 2 | 3 | 4 | 5 | 6 | F | 1 | 一人受轻微伤害 | 0到2000 | |||||
L | K | J | I | H | G | 有效类别 | 风险等级划分 | |||||||
` | 1 | 2 | 3 | 4 | 5 | 6 | 赋值 | 风险值 | 风险等级 | 备注 | ||||
不可能 | 很少 | 低可能 | 可能发生 | 能发生 | 时有发生 | 发生的可能性 | 30-36 | 重大风险 | Ⅰ级 | |||||
估计从不发生 | 10年以上可能发生一次 | 10年内可能发生一次 | 5年内可能发生一次 | 每年可能发生一次 | 1年内能发生10次或以上 |
发生可能性的衡量(发生频率) | ||||||||
18-25 | 较大风险 | Ⅱ级 | ||||||||||||
1/100年 | 1/40年 | 1/10年 | 1/5年 | 1/1年 | ≥10/1年 | 发生频率量化 | 9-16 | 一般风险 | Ⅲ级 | |||||
1-8 | 低风险 | Ⅳ级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10 | 完全可以预料 |
6 | 相当可能 |
3 | 可能,但不经常 |
1 |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
0.5 |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
0.2 | 极不可能 |
0.1 | 实际不可能 |
分数值 |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
10 | 连续暴露 |
6 |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
3 |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
2 | 每月一次暴露 |
1 | 每年几次暴露 |
0.5 | 非常罕见暴露 |
分数值 |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
100 | 10 人以上死亡 |
40 | 3~9 人死亡 |
15 | 1~2 人死亡 |
7 | 严重 |
3 | 重大,伤残 |
1 | 引人注意 |
风险值 | 风险等级 |
≧ 320 | 重大风险 |
[160,320) | 较大风险 |
[70,160) | 一般风险 |
<70 | 低风险 |
十三、 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时应考虑工程技术、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个体防护和现场应急处置等方面,按照安全、可行、可靠的要求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风险管控措施应征求相关岗位人员意见,并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审定。
十四、编制重大风险《煤矿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并组织实施。
(一)管控方案应针对每一项重大安全风险明确:
1、风险控制的目标。
2、采取的管控措施。
3、资金保障。
4、相关职责。
5、结果应用。
6、重大安全风险清单。
(二)重大安全风险清单中的管控措施应从管理、技术、工程等方面进行编制,以及每条措施落实的人员、技术、时限、资金等内容。
(三)方案实施
1、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由矿长组织实施,专业分管领导为实施负责人、业务科室专业负责人为具体实施人,重大安全风险所在区域的单位负责人为现场实施负责人,安全科负责监督和考核。
2、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由安全副矿长组织业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按程序报批并由矿长签字后,以文件形式下发到矿井各科室、队组。
3、重大风险管控实施所需资金由财务科从安全专项资金中划拨,要优先保证。
4、重大风险管控实施所需人员由调度室、生产技术科负责。
5、重大风险管控实施所需技术保障由总工程师负责。
6、矿长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
7、各分管领导每半月组织对分管范围内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分析。
8、矿领导带班期间,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年度风险辨识评估后,应建立年度风险辨识评估报告、风险点台账、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列出重大安全风险清单。专项和岗位风险评估后,要完善更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十五、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内容主要包括:风险点、风险类型、风险描述、风险等级、危害因素、管控措施、管控单位和责任人、最高管控层级和责任人、评估日期、解除日期、信息来源。
十六、岗位风险告知卡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名称、风险类型、危害因素、管控措施、应急处置等内容。
十七、临时施工零星作业单内容主要包括:作业名称、危害因素、管控措施等内容。
上一篇:井下作业限员制度
下一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