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矿山人,我们依矿而生,倚矿而长,可以说是燕子山矿养大了我们这一代人。
我的父亲是矿工,从他1952年参加工作,到1992年退休,整整在煤矿工作了40年,而且一直在井下一线。父亲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煤炭事业,作为回报,燕子山矿养大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可以说,燕子山矿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与燕子山矿结下如此不解之缘。
1994年7月,我分配到燕子山矿工作。在来报到的路上,就感觉这条路好漫长,而且越走越荒凉,心也越来越凉。当时感觉燕子山矿就像一座孤岛,孤零零被一片山丘包围。上班之后才发现,这里竟是这么的闭塞。没有网络,没有沟通交流的渠道,有的只是一成不变沉闷的生活。那时的天,感觉都是灰蒙蒙的;那时的人,最想做的是能尽快逃离这里。
慢慢地,感觉燕子山矿在变。人不似以往的自由散漫,环境不似以往的脏乱差,道路变得整洁了,环境变得优美了,工作起来更有劲头了。而且局域网的普及,打通了燕子山矿与外界的联系,感觉自己不再是属于被遗忘的人。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矿上实行了全员军训。由于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使燕子山矿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以往自由散漫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序的生活。听说以前矿工下井乘坐人车时,有人因为拥挤而被挤断了肋骨。可现在呢?大家主动排队依次上车,既保证了安全又能节省时间。令行禁止是准军事化管理成果的最好展现。同时,矿上又推行了精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从细节上做好做实做细每一项工作,为员工谋取更大的福利。
燕子山矿在一天天变得美丽和谐,它的变化为员工们带来了希望;员工们在一天天变得积极主动,为燕子山矿注入了新的活力。燕子山矿以员工为依托,员工以燕子山矿为载体,互帮互助,相辅相成。
如今,当你步入燕子山矿,宽阔的主干道,粉刷一新的办公楼,四季景色不断的怡园,人头攒动的员工体育健身休中心,被杨柳包围的时代广场,充满知道的员工图书室,停满了私家车的停车场,不时迎面走来的西装革履的员工。会让你不由得感叹,燕子山矿这几年的飞速发展,员工是最终的受益者。与前几年相比,员工的素质高了,腰包鼓了,衣领白了,欢笑多了。
而我作为其中一员,经过岗位的不断调整,参加活动的不断增加,逐渐领略到燕子山矿它独有的魅力,并逐渐地被它所吸引。一个企业能吸引住员工的,并不仅仅是它能提供怎样的福利待遇,而是它所蕴含的企业文化。只有这种文化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它也打破了我以往对煤矿、对员工的偏见。燕子山矿不仅仅是出煤的地方,员工也不仅仅是挖煤的汉子,煤矿一样可以成为一个风景优美,人文环境俱佳的所在;员工一样可以成为拥有现代化的知识,挥斥方遒的文明人。我为能成为新时代的煤矿工人而骄傲。
今天,我们即将迎来了二十大。多少年的风风雨雨,有过泪,有过痛,但依然记得,要坚持的是什么;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有过苦,有过甜,但依然记得,要拥有的是什么。我们要坚持的是走科学发展为员工谋福利的道路;我们要拥有的是有干劲,有闯劲,勇往直前的开拓者。
我们不为昨天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因为我们会不断地超越昨天;今天不为我们的超越而骄傲不前,因为我们会拥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走过宁静的夏、收获的秋、寒冷的冬,终于迎来期待希望的春,为了这一天等待了好多年……
就在 2011年11月,那个拥有清爽秋风的秋末,我从基层区队调入机关工作,成为一名宣传干事。由基层到机关由底到高的蜕变总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也深深的感受其中。新环境的陌生感、对新文化的认同、对燕矿的归属感……在刚来的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都在与自己的思想斗争。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路走来,一路感动,一路感激。
在这里,我开始了自己通讯报道的旅程。挥汗如雨,那是劳动收获的果实;与工人师傅们说说笑笑,我了解到另一种生命的体验,看到工人师傅们一张张笑脸,终于明白原来劳动可以如此的自信与光荣。每个寂静的夜晚,躺在床上,工作中让我感动的一幕一幕像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在我记忆中反复播映。弧光闪闪映照出一张张淳朴的脸,那是劳动的颜色;粗壮的双手诉说一段段创业的故事;的确,对于燕子山矿的大多数员工来说,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没有惊人的业绩,没有耀眼的光环,平时也许不善言辞,不说大话,从不认为自己能做出突出贡献,按时上下班,遵章守纪,努力工作,非常的平凡,也非常的普通。但是就是在这些普通员工身上我感受到一种敬业奉献的执着追求。燕子山矿的稳定、发展、壮大,归根结底是要靠这些人的,他们这些平凡人才是燕子山矿真正的中流砥柱。当这些平凡人肩膀上的责任凝聚起来的时候,就汇集成了整个燕子山矿的责任,使燕子山矿的发展顺利,稳定。感动在燕子山矿金字塔的底层,感动在真实中,感动在劳动中,感动在燕子山矿。
所谓感激,我想首先应该感谢集团公司,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成长的平台。使我能够在工作中继续学习、锻炼、成长。自己由懵懂变的成熟老、由模糊变得清晰。领导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给我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我工作的责任感。
燕子山矿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是国有企业,我们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主人,燕矿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事业。尽管每个人的职位、岗位、工种各有不同,能力有大有小,但我想只要不遗余力的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干好的基础上,去尽量帮助别人,为燕子山矿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就已经是对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最好报答了。
就我而言,自从我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以来,就将这个大家庭当成了我生存的基础,当成了自己的饭碗。大锅里有饭,我的碗里才有可能装满;大河里有水,小渠才不会干涸;燕矿兴旺,员工才有可能受益。为了我们能够有一个持久良好的工作,为了我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我们要努力奉献自己的每一份光和热。我们的燕子山矿同样是个孩子,是个新手,同样需要时间,需要成长的过程。我们个人的成长与燕子山矿的成长是同步的,我们需要燕子山矿给我们提供成长的舞台,燕子山矿同样需要我们奉献智慧,通力合作,使我们的燕子山矿成为煤炭领域的常青树。为了尽快适应、尽快成长、尽早为矿区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