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内向的我从小就喜欢一个人静静的躲起来翻看历史类图书,在酷热的夏天顶着烈日翻看《隋唐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历史类连环画书籍,对于远去的历史总有一种莫名的喜欢,那时的历史类连环画小说成了我心灵深处一方温馨的港湾。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在问和《大染坊》中的主人公陈寿亭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国家,唐朝时那么强盛,而宋、明、清朝代却那样孱弱,国际影响力却越来越弱?”,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依然认同陈寿亭所说——这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问题,看是由什么人在治理这一方国土。
随着国学学习的逐渐升温,一向好读书但不求甚解的我也追风一把,在网上买了一本《贞观政要》拿来翻阅。在翻看任贤、纳谏、求谏等章节时,对陈寿亭所说的这一观点更为认同。同时在读书的过程中也越发觉得唐太宗李世民的不易。
作为一名出生名门,16岁开始参军,在唐朝建立以后,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亲自指挥了四个,全部取得了胜利,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历史上作为一名皇帝,本身能有如此卓越战功的人员少之又少,因此他本身就有其值得骄傲的资本,况且他还位居掌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之位,按理说他应该是“飞扬跋扈”、“骄横蛮不讲理”的,但是读过《贞观政要》之后不得不说他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主动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边的一位明君。
作为一部专门记录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上讨论言行的一部书记,《贞观政要》中有多处体现唐太宗李世民谦虚听取大臣们或委婉或尖锐的谏言。
如本书中“求谏”一节中描写到“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又如本书中记载,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明智的君主能时时反省自己的过失,并且不断加以改进,然而昏庸的君主总是力图掩饰自己的短处,蒙蔽视听。像隋炀帝,他自以为是,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又拒绝别人的意见,这样就再也没有人敢于直言不讳了。”
该书中类似于对唐太宗李世民虚心接受臣子们的不同意见和自我反省的描述很多,每每读到此处我就感触颇深,作为一个有如此战功、有如此崇高地位的皇帝竟能如此谦虚接受大臣们的不同意见,又能有如此高的自知之明不断反省自己,看到自己一个人力量的不足,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和不易。唐太宗的这一态度和后来的乾隆皇帝在1793年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一论断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一个因其虚心纳谏而最终成就了“贞观盛世”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虽然得荫于其祖父康熙,勉列于“康乾盛世”之中,但是在其发表了那样狂妄自大的信件之后的1840年就爆发了鸦片战争,被那个曾经的“外夷”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最终使国家在长达百年中遭受战乱之苦,每每想来都让人感慨痛惜不已。
正如毛主席所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还是作为一个个人,我们都应该始终秉持谦虚的态度,唯有海纳百川接受不同的意见才能使一个国家始终屹立于世界之巅,也唯有如此才能使一个人始终处在前行的道路上不致迟迟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