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中秋传统文化
塑中秋传统文化
前言
年年中秋月,又见中秋月。中秋节作为中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无数文人骚客争相以中秋为题,留下了众多千古传唱的精彩诗篇。例如:苏轼《阳关曲·中秋月》、晏殊《中秋月》、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等等,它不仅寄托着诗人对故乡的眷眷依恋和对亲人团聚的殷殷渴盼,更承载着诗人的家国情思。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任其生活琐碎,我们自当珍惜当下,始终胸怀热爱。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天象崇拜,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因此又称为“祭月”节。汉代由于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举行敬老、养老等活动,于是汉代出现“中秋”一词。但到晋时期中秋节仍未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开来。唐时期,中秋风俗在北方地区也随之流行,中秋节才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出现赏月活动,要求八月十五祭月,祭果必为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1、灯提笼
灯笼文化始于中国西汉时期,原是元宵节用来增加喜庆氛围的,一直到唐代,唐太宗开始在中秋节这天举办提灯笼活动,于是就慢慢变成中秋的习俗民间传说,不能让孩子提隔年的灯笼,因此在中秋节当天要让孩子们打灯笼,寓意厄运远离,好运到来”。
2、拜月
“拜月”主要是中国南部的中秋习俗,它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秋报之说,古时候,人以务农为主,每年秋季也就是农历八月中旬是丰收的黄金季节,为了答谢神明和祈求来年农耕顺利,农民会展开一系列的仪式,古时候称为“秋报”,于是就开始了拜月的习俗;二民间为了纪念嫦娥奔月,于是在每年农历八月半,月亮最大最圆的这一天,向苍天敬拜祈福;三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时虔诚拜月,长大后虽有幸入宫但未被宠幸,就在某年的八月十五,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便被其美丽样貌吸引,于是立其为皇后,于是,拜月的习俗被流传下来。
3、吃月饼
相传在元朝末年,汉人因为不堪蒙古人的残酷统治而纷纷起义朱元璋想要集合这些反抗力量,但当时朝廷官兵搜查严密,民间难以传递消息,后军事刘伯温想出一个妙计,于是叫人制造饼子,再派人四处散播消息,来年的冬天有瘟疫,要预防就得吃月饼,各家各户都去买月饼,回家打开一看,里面藏在一张字条,写着:八月十五夜杀鞑子,于是在八月十五,各路义军以及人民齐心协力起义,将蒙古官兵斩杀,推翻了元朝,朱元璋将这一天定为全体人民共同庆贺的一天,并将原本用于传递消息的饼子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给大家吃,于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流传至今,另外,由于圆圆的月饼象征团圆,因此也被成为“团圆节”。
4、吃菱角
“菱”又名“伶”,寓意着小孩吃了后会聪明伶俐,当然中秋节吃菱角的另一作用,就是消除月饼的甜腻口感,于是演变成立中秋的习俗。
5、吃芋头、柚子
农历八月是收芋头柚子的季节,因此古时候很多农民在那时期都会用芋头祭祖也会烹煮一大锅让家人和邻居一同享用,因此一些家庭就保留了中秋吃芋头的习俗;柚子,中秋节前后是柚子的盛产期,这个时候的柚子甜中带酸 ,是最佳的品尝时期,也因为柚子与佑子谐音,有保佑孩子吉祥的意思。 中秋节的千年传承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初随着人类需求层次的不断加深,中秋节在历史的洪流中得以保留下来,现如今,物质文化在不断提高,中秋的团圆味儿却弄丢了,作为新时代的传承者,我们应该在中秋佳节展现传统文化内涵,“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不该只是停留在吃着被商家过度包装的月饼上,而忘记了中秋与家人团圆的蕴意,回归最初的陪伴。中秋佳节更应该传播仁爱的正能量,对一些坚守在工作岗位,不能与亲人团聚,山区的留守儿童以及空巢老人,送上节日的温暖,做一名实至名归的中秋文化传承者。
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可谓是千古绝唱。但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我们共同的期盼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