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儿时放羊的日子
近半个多月以来,酷热已明显消散,代之而来的是凉风习习,天高云淡,秋的景色,秋的味道,愈加浓烈,真可谓是“却道,天凉好个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呀。
清早起床散步,是我多年的运动习惯。今早,多走了一公里,不知不觉到了东山脚下。看到两位儿童,在其爷爷带领下,驱赶着三十余只羊,在山脚下吃草觅食。随后,一位儿童席地而坐吃起煮玉米,一位儿童躺在草地上喝着果汁望向天空,他们的爷爷则操起二胡演奏起《奔驰在千里草原》的欢快乐曲。
此刻,我站立于东山脚下,情不自禁的环顾四周,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青青之草随风摆动;望向前方,整个城市的面貌,可谓一览无余;转到身后,是两处梨园,两处葡萄园,中间蜿蜒曲折的山道两侧又夹杂着桃园。农人正在忙着采摘这些水果,然后一桶桶的摆在车上,有时候农人还网络直播,开心的唱起《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中国》把这丰收的欢乐,发自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看到这幕幕久违了的,安然惬意的情景,我心旷神怡起来,满心豁达起来。突然感到,这眼前的画面,这十几年来,好久不见了。现在又突然见到了,实在久违,亲切,激动呀。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记忆,有情感,有心灵。只要有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若干年后再触及,一样可以瞬间触动心弦。对于九零后,零零后,一零后,就没有过放羊,自然是不可能有触动心弦一说的。
而对于经历过放羊日子的八零后的我,则是思绪飞扬起来。我想到了老家儿时的羊倌岁月,那时的人和事,很清晰的浮现于脑海,触动着我的心弦,搅动着我的心海。
是呀,时光飞逝,岁月更迭,春夏秋冬在季节轮回中更替,花开花落在逝水流年里变换。小时候放羊的旧日故事,青春记忆,却难以忘怀,甚至是历久弥新。
我的故乡是鲁南地区的枣庄市,这里是是枣庄矿业集团所在地,枣庄矿业集团是全国有名的百年矿区。枣庄市东倚泰沂山脉,西临微山湖,南接苏淮平原,北靠孔孟故里。我所在的枣庄市下面的滕州市,拥有七千年的北辛文化,历史悠久,文化昌明,诞生了工匠祖师公输般和墨家创始人墨翟,在这如此厚重的土地上,自然而然的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文化。
喝羊汤,是滕州久远的饮食,有7000年历史了,滕州官桥镇北辛文化遗址,出土的红陶鼎周边就有吃完羊肉剩的羊骨头。在官桥镇大掌村出土的商代贵族墓葬里,也有一个铜釜,里面有熬煮的羊肉。另外,滕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面就有放羊的情景。进而,可见吃羊肉和养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说文》一书里这样记载:羊,祥也。商代甲骨文,对羊字的表达也已很生动。可见,羊在古代是吉祥的象征,在商朝就开始有了明确记载。
到了周朝时,羊已经成为了六畜之一,主要作用是用来被贵族吃和祭祀。《周礼·夏官司马·小司马》中这样记载: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祭祀,割羊牲,登其首。凡祈珥,共其羊牲。宾客,共其法羊。凡沈、辜、侯、禳、衅、积,共其羊牲……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羊人掌管羊牲。凡举行祭祀,就洗刷羔羊。祭祀时,宰杀羊牲,将羊头拿上堂…
直到周朝时,羊都是官方饲养的,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掌管和饲养,民间是没有形成饲养习惯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羊已经开始走向民间被饲养。战国前期思想家列御寇的著作《列子》一书中,曾经这样记载:
杨朱见梁惠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耘,言治天下何也。曰:君见夫牧羊者乎,百羊为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随之……
这里面有关于我们羊的重要信息,比如说百羊为群,仅用一五尺童子可赶。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羊已经被大规模饲养,并且已经被人们总结出来了经验,比如找出领头羊,比如一群羊可以被一个人赶着走。
到了汉朝时,由于秦始皇大力提倡畜牧业,汉朝关于羊的养殖规模有所增加。但是,这个规模增加是相对来说的。在汉朝以前,平民能吃到羊的并不多,当时羊的身价可是很高的,比如在《九章算术》中曾经这样写:一羊胜两猪。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一头羊的价格顶得上两头猪。羊在汉朝时,还是很贵重的。史书《三国志》里面,三国风云人物的婚姻聘礼都有羊这件大礼。由此,央视《三国演义》电视剧,也可以看出来这些情景表现。
经查看相关著作,羊的大规模饲养,在于唐朝。唐朝的养羊业简直就是爆炸式增长,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唐朝有北方游牧民族基因,唐朝的普通百姓开始把羊当成主要肉食,各种做羊肉的方法五花八门。比如有:蒸全羊、烤全羊、羊肉面片汤等等,官员们更是顿顿都有羊肉吃。既然吃的多,那就需要养来支撑,要不然求过于供,会产生短缺。所以,唐朝时的养羊业特别发达,各种官方的、私人化养殖都有大规模出现。
在养殖规模上,二十四史之一的《新唐书·兵志》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的陇右牧场:有羊60余万头。
这是什么概念?当然,这里说的国营牧场,可我们羊的数量仍然是惊人的,而且这还仅仅是一个牧场。这说明唐朝时,我们羊的规模已经达到了空前。宋明时期,继承了唐朝养羊的经验和规模,我们的数量一直都在增加。
到了近现代,我国养羊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波折,包括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革时期割除资本主义尾巴,几乎无人饲养羊,否则被批斗。
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饲养场,雨后春笋出现。人民群众养羊致富,对贫困人群政府给予扶贫羊饲养脱贫,最终羊的数量空前增长。电视剧《村长李四平》也有鲁南地区杀羊喝羊汤的场景,就说羊在鲁南地区的影响力。
羊的饮食多样了,文化也繁盛起来。从歇后语可以证明这一切:
羊群里跑出骆驼来(喻指平常的人忽然变成了出类拔萃的人物了);
羊群蚁阵(形容数量众多而规模聚集);
羊酒花红(比喻丰厚的赏赐和显赫的荣耀);
羊车过市(比喻男子才美绝伦,引人羡慕注目);
羊耳风(羊角风的意思);
羊脏(调侃语。指好胃口)
羊羔酒(酒名,一种汾州产的糯米制白酒);
诗句里也很多:李白《将近酒》里“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北朝民歌《敕勒歌》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都十分有名。
想想我的儿时,那段羊倌岁月,也是很温暖的记忆,深厚的情感。我周五晚上写完作业,周六周日两天,家里二十几只羊,父母全部授权我进行管理,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羊倌。
一大早吃完饭,我们几位同村小伙伴,分别拿出各自家里的人民解放军式样的绿色水葫芦,把开水接满,里面放点糖精。再拿一盒火柴,头戴草帽。去老房子里,把群羊带到村子东侧10里路之外的的河里,让群羊尽情的吃草。而我们,也开始在树荫下,用石子玩起五子棋、打扑克牌、玩打瓦;困了,剪子包袱锤,输了的人去看护羊群,其他人躺在草地上或者玉米秸秆的地里睡觉;饿了,就现场造起炉灶(就地挖土坑,土坑中间高度,支设树枝)点起火,烧玉米或者烤地瓜,烤蚂蚱。绿色无公害的东西。吃起来,味道那个鲜美呀。谈及此,我的口水流下来了。
吃饱了,渴了怎么办?就地有果园,可以吃桃和西瓜,可以嚼玉米秸秆的水。那时候,果园多,给园主说一声,园主就让随便吃,很是大方热情,当然,不能浪费,吃多少摘多少。
吃饱喝足了,天还早,还要干什么?这时候,我们一起当羊倌的一个伙伴,他爸爸是建筑队的包工头,常年在镇驻地央企鲁南水泥厂包土建的活,家庭条件好。他就掏钱给我们,让我们其中一人去镇上商店买一箱子绿豆沙雪糕或者一大捆玻璃瓶的老汽水。好处是,谁跑腿去买,给跑腿的人,一次五块钱。我喜欢跑腿,更喜欢那五块钱,一个夏天跑腿费我就挣了200多。
后来一次,他说天气热,他看到大人喝啤酒,还吃猪头肉,大人不让喝酒。他提议,我们买啤酒喝吧,偷偷的喝,不要当叛徒,回家别给父母说。于是买了滕州荆泉啤酒,和上等的据说是滕州南边的王开猪头肉。我们四人,吃着猪头肉,不知不觉两捆啤酒下肚,睡着了(后来才知道,其实是喝啤酒喝快了,喝醉了,才睡着的)那天,有钱的这伙伴还拿了录音机,听着磁带里小虎队的歌曲和刘德华四大天王的歌曲,还有本地柳琴戏《喝面叶》的小调,睡着了,日子,那个惬意呦。
等我们醒来,天黑了,赶紧慌忙回家。其中,我把家里两只羊弄丢了,都不知道,好在半夜羊羔能够自己找上门来。记得很清楚,两只羊站在大门口枣树下边,我用手电筒一照,两只羊的眼睛泛着绿光。因为这事,父母批评了我,说我一点不经心,还夸羊通灵性。
怀念儿时放羊的日子,那是我们农村八零后集体的记忆呀。因为这岁月是无拘无束,是无忧无虑,是青春的飞扬,是童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