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打造“三个品牌”迈进智慧矿山新时代
徐矿集团张双楼矿坐落于江苏省沛县安国镇境内,1986年建成投产,现核定生产能力180万吨/年。目前在册职工3687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6人,技能工人1026人。该矿努力践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智能高效、和谐幸福”安全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吴建群劳模创新工作室品牌、“两个示范”品牌和绿色转型发展品牌,探索出一条老矿区绿色转型发展之路。矿井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为江苏省首家、全国领先,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冲击地压示范矿井验收;和全国首批、江苏省首家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率先迈进智慧矿山新时代。一个“是矿不像矿、产煤不见煤、采煤不用煤”的“花园式”矿井已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提升了新时代煤矿产业工人新形象。
一是打造吴建群劳模创新工作室品牌。
2013年,张双楼煤矿成立以“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吴建群”为带头人的“吴建群劳模创新工作室”,随着矿井装备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提升,2021年,在吴建群劳模创新工作室基础上,拓展成智能化应用、大学生创新等5个专业化工作室的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建成1200多平方米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实训基地”和产业工人培育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适合智慧矿山要求的智能型人才。近两年来,张双楼矿充分发挥吴建群劳模工作室平台优势,引进了煤矿机电安全智能培训系统、煤矿掘进机操作安全技术实操教学考试机等教培设备,创建了智能化培训实操基地,以智能化培训提升职工岗位技能素质,不断探索引进“硬核”教培装备,增强职工培训“软实力”,搭建新时代工匠学习平台,先后开发了MR虚拟仿真教学、VR事故案例教学等模式。建成了融合应用三维动画、数字媒体等高新技术的安全培训基地——智慧矿山沉浸式培训体验厅,创新沉浸式体验,打造实景化课堂。张双楼矿还组织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培训、产业工人素质提升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四新”培训等,扎实开展岗位练兵;矿井已连续六年蝉联集团公司技术比武团体第一。同时,该矿还积极实施“乌金青苗计划”,与中国矿大等院校合作办学,重奖产业工人素质提升,两年来,有443名产业工人参加中专以上学历提升,为助推“智慧矿山”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是打造“两个示范”品牌。
(1)打造“智能化”示范矿。作为国家首批71个智能化示范建设矿井之一,张双楼矿以打造采掘系统“少人化”、机运系统“无人化”、防灾系统“动态化”、信息系统“集成化”、人员定位“精确化”的“五化”体系为目标,构建“四项机制”,强化“七个加快”,充分发挥产业工人的智慧和力量,按照“1+3+N”的模式,实现了井上下5G互联,稳步推进智能化示范矿井建设,2021年10月25日,通过了智能化示范矿井企业验收,井下单班作业人数明显下降,2020年1月末单班作业人员720人,到2022年9月末单班作业人员下降为485人,取得了“减人提效保安”的初步成效。(2)打造“冲击地压”示范矿。通过与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成了“江苏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掌握了防冲治理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了10项核心防治技术,探索出了一条独具“双楼”特色的防冲治理模式,顺利通过省级冲击地压防治示范矿井验收,引领了全国煤矿重大灾害冲击地压防治管理模式,实现了冲击地压可防可控,提高了产业工人现场安全管控能力。
三是打造绿色转型发展品牌。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双碳”目标,实施绿色智慧转型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老矿区绿色转型发展之路。(1)建设“江苏省煤炭碳中和工程研究中心”。今年建成了占地约900平方米的江苏省首个煤炭碳中和工程研究中心,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朝领衔的碳中和研究团队。围绕低碳工业流程再造、低碳清洁高效利用、矿区生态修复、煤矸石及矿井水综合利用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全方位展示,为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硬核支撑”。(2)建立地热循环水利用系统。针对矿井深部地温热害,该矿与中国矿大(北京)积极合作,采用热力学逆卡诺循环原理,在井下建立了深井降温工程系统,借助矿井涌水通过排水系统带到地面后,由地面地热工程进行热能梯级转化循环利用,用于职工洗浴供热及冬季井口与办公场所采暖供热,形成了冬季井上供暖和夏季井下制冷的独具张双楼煤矿特色的循环生产节能减排模式。(3)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全面启动。张双楼煤矿规划实施5.8MW光伏发电项目,今年6月份建成一期0.34MW双轴跟踪光伏发电系统,日均发电1700度;二期停车场、东风井光伏已开工建设,预计建成容量4.2MW。
张双楼煤矿立足新发展阶段,理清新发展思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了人才成才和智慧矿山共成长、实现智能化生产无人则安、聚焦“双碳”生态文明建设惠及民生的生动实践。在此基础上该矿还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下大力气对矿大门、矿外停车场及原自行车棚拆除、矿外公园绿化等10多个工程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建成5400平方米的绿地公园,先后栽植乔木420棵,灌木13.5万余株,矿区绿化总面积达到8.5万平方米,占矿区总占地面积的35%以上;通过补绿增绿、见缝插绿让矿区环境更“精致”,增强了职工的绿色获得感。在矿门口建成了900个车位,带有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智能化停车场,“绿色”动能解决了电动汽车充电难题。深化企地合作,通过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建成湿地公园,与通过验收的国家级安国湖湿地公园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把塌陷区建成了“生态聚宝盆”。近年来,该矿先后获得了全国煤炭系统文明煤矿、国家级绿色矿山、中国最美矿山、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漫步在一个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花园式”矿井里,行走在美丽如画的曲径长廊里,呼吸着清香清新空气,幸福感和自豪感始终挂在脸上,优美的矿区环境让每名职工流连忘返,产业工人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一个让集团放心、社会认可、产业工人自豪的“平安、智慧、创新、绿色、人文、美丽”新双楼正青春勃发,美丽矿山已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肖长华)
单位: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党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