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岸边的挑水年代
作者:崔汉月
挑水的年代,或者说延续着祖祖辈辈挑水的历史,挑水的记忆不时在脑海里浮现。在那个时代的电影情节里,可以看到挑水的情节。那些挑水情节,像做梦一样,从眼前一幕幕而过。重温旧梦,无限感慨。
我的孩提时代,生活在淮河岸边的村子里。那时候,我们村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水井。没有劳动力或劳动力少的人家,吃沟溪里的水。有劳动能力的人家,去挑二里远的淮河里的水吃。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已经习以为常。那时,淮河水清澈甘甜没有任何污染的,一直都很干净,也很卫生,在淮河岸边干活的村民们渴了就取淮河里的水,比市场上的矿泉水口感还要甘冽爽口。
每天早上,天刚刚亮,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的时刻,我们村庄的人就开始不断有人去淮河里往返挑水。因为每家每户都吃淮河水,所以有时自然组织的挑水队伍源源不断。那时候的房屋,包括厨房都土坯茅草房,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村部各村土墙上有白灰抹墙的都设置的村民公约,其中的一句是:“穷锅门,富水缸。”就是指土灶台要干净,不要留有可燃烧的柴物。水缸里要盛满水,每到晚饭后村里有负责村民安全的村干部会派专人检查村民水缸里的水是否盛满。
我曾经每天早上挑两担淮河水,我感到挑河水一是锻炼身体,二是解决吃水,三是享受呼吸早晨新鲜的空气。挑着水桶走在清晨的路上,听着树上鸟儿的欢歌,一路到河边。感受从河道吹来的习习凉风,看着在阳光下闪动着粼粼波光的水流,选择在一个安全合适的地方用水桶打水,先把一桶水打满提上岸边放平放稳,再把另一桶水打满顺便挑起来,挑着两满桶水吃力地爬上河岸斜坡。力量小的,到岸上都要休息一下再走,有时在挑水的路上需要休息两三回。有力气的就一口气挑回家,把水倒进水缸里,再挑下一担。冬天,天气寒冷,我和村民们一样呼呵着寒气,跺着冰冷的脚,使劲地揉搓通红通红的手,隔三差五到淮河的边沿挑水。
挑担换肩,是我在挑淮河水时学会的。年轻人刚开始挑担时,大多数人都是使用一个肩膀,另一个肩膀一般不会使用。就像拿筷子吃饭一样,大多数人是用右手,但也有个别人用左手。我一个肩膀(右肩膀)可以好几十斤但的两满桶水,但另一个肩膀(左肩膀)挑两只空桶甚至扛一根空扁担都受不了。但生活实践需要使用两个肩膀挑担,也就是一个肩膀挑累了,可以把扁担换到另一个肩膀。这样让两个肩膀轮流休息一下,能够挑着重担走很远,不然如果担子一直压在一个肩膀,人就受不了,走不多远路就要停下来休息。换一下肩,这一问题就较好地解决了。
为了达到两个肩膀都能挑担的目的,我在挑空桶去河沿的时候,专门故意咬着牙使用那个不能挑担的肩膀,以锻炼这个肩膀,让它适应了能挑担的重任。达到在挑担时,能够配合两个肩膀轮流换肩的目的。没练多长时间,确实能够使用另外一个肩膀了,
挑水的时候,在路上摇摇晃晃,两边水桶里的水荡漾翻腾飞溅外溢。为了防止水的飞溅,挑水的时候,在河边地里采摘几片菜叶,放在水桶里,这样桶里的水,就不会外溢。
一大早,到淮河挑水有男有女,有时是一个人挑水,有时两三个人挑着水桶担子走在一起,有时是五六个人遇一起了,排成挑水的队伍,大家的脚步急促不停,有说有笑,有来有往,相互打着招呼,形成了淮河边上早晨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扁担在间,发出叽呤呤的声音,前前后后的挑水队伍,宛若雁阵往前飞,又像是秧歌队员舞者秧歌舞。因为来回大约有两三公里路程远,每次挑完两担水,也就到吃早饭时间了,享受农村早餐风味。就这样,淮河边上一个美好的早晨就过去了。
当然,下雨天是不必要的挑水,特别是暴雨的时候,家家户户用大盆小盆放在屋檐的下面接水,再倒入缸里,用明矾放入水缸里澄清。
在我们那个地方,还有一个距离我们村比较远,约四里远的地方,有一口井,是其他村的,远近闻名。我们也常常去挑这口井的水吃,这口井是邻近马洼村的,估计有百年的历史,是人工挖掘而成,井壁由砖块砌成。这口井像清泉一样,夏天,我们村的人,也常常去挑这口井里的水吃。大热的天气,在一起干农活的人们,派出一位力气大的人,去挑这口井里的水,消暑降温。井水哇凉哇凉,沁人心脾。有的村民专人去挑这口井里的水,挑回家。然后把热面条,放在井水里冰一冰,撒上蒜泥,再捞出来放在碗里,在热辣辣的天气里,吃着这样的捞面,简直是风味独佳。
很遗憾的是,这口清泉没有被开发出来,做好相应的保护,今无觅处。
干旱的季节,庄稼被太阳晒得焦黄,村干部要组织村民挑水抗旱。那时候的抗旱,不像现在打一个机井,用一个小水泵接上水管,直接抽水抗旱。那时候,全部是人力抗旱,用磨破茧子的肩膀,从沟河池塘里挑水抗旱。水桶里有个瓢,抗旱时候,舀一瓢水对着植物的根茎浇水。这样的抗旱生活,有时半天,有时一整天,有时好几天。真正练就村民们那种艰苦、倔强、坚韧不屈的性格特征,我心灵深感震撼,村民那压不弯的脊梁。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我们的村民家家户户早已吃上纯净清洁的自来水,结束了挑水的生活状态。但那个挑水的年代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留藏人们的心里。
(推荐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