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水年代
作者:崔汉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解放手脚的年代。农村开始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家非常认真地种好自家那份责任田,除了交给国家的,剩下是自己的收成,相比以前家庭收入好些,种地的积极性非常高。
分田到户后需要上交公粮,每家每户都是把粮食扬了又扬,筛了又筛,晒了又晒,用板车拉着送到乡里粮管所,有时要花一两天时间排队、跑几趟才能交掉。
分田到户后,种地积极性提高了,田地的收入有所增加,像我们紧靠淮河行洪区的村民们,人均地亩不多,家庭经济不能满足日常温饱消耗的需要。我们水灾地区每年秋季还经常发洪水把庄稼淹掉,上级要求我们村提出生产自救,可以搞一些副业。上级政府也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植桑养蚕、创办绣花缝纫技术培训班、改变土地种植方式、栽树与农作物相结合。对于改善我们淮河行洪区的村民们的经济状况,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我们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淮河,淮河河底有着丰富的黄沙资源。黄沙是建筑用的混凝土必须的配料。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政府宽松政策,为我们村民保驾护航。村庄附近有个桥头,早有几家渔民常年以打渔和捞沙为生。既然渔民没有地,通过捞沙打鱼就能生存,我们还有土地种庄稼做保障,农闲的时候像渔民一样捞沙不是一项很好的副业吗?上级在桥头设置了一个沙管站。于是,我们村的村民们开始做起了捞沙的生意。自行圈地设置沙场。
我家及邻居,五家联合凑钱买了一只小木船。在紧靠渔民沙场,开始做起捞沙生意。大家捞沙赚钱,大家分,卖出去一车沙约80元。渐渐累积了一点资金,我们再兑钱买了机驳船,达到半机械化捞沙程度。
我们五家的年富力强的劳动力,每天去河里捞沙、拉船、卸沙,年龄大的在岸上绞沙、卖沙,大家很是卖力,干劲很大。
后来,我们五家分开了,又各自分别跟别的农户合作捞沙。我家也先后与另外两三家合作过。
1984年我下学了。我家请做船的师傅用钢筋水泥和桑树制做一只小船独立做起捞沙副业。我和哥哥每天去河里用船捞沙,父亲和我妹妹在岸上绞沙、卖沙。
捞沙虽然是个力气辛苦活,只要能够给家庭带来些许的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缓解家庭急需经济的困境,就是求之不得的。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只要能填饱肚子,也感觉不到苦和累。家里有了收入,妈妈在家做饭也高兴。 我家捞沙没两年,就翻盖了房子。
1986年,我离开家到武汉打工,不久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保家卫国的军人。但靠水捞沙的年代,则留存在记忆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