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女诗人舒婷有一首影响深远的诗作,叫《致橡树》,问世以来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的青睐。
翻开这首诗,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是说,如果爱你,绝不做凌霄花,借对方的高枝来炫耀自己。这句话是拿凌霄花善于攀援的特性,来比喻在爱情中趋炎附势的人,以爱情的名义,寻求世俗的依靠。下一句,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这里,作者借助鸟儿这个意象,用鸟儿为绿荫重复歌唱的比喻,来否定那些在爱情中没有自我,卑微地奉献和付出的行为。
也不会是像泉源,常年给爱人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是像险峰,增加爱人的高度,衬托他的威仪,甚至化作日光,甚至化作春雨。这些都不足以表达足够的爱情!这里,作者连用了泉源给爱人送来的慰藉,险峰给爱人增加的高度以及衬托的威仪,以及日光,春雨,这两个给人带来美好和享受的象征和比喻,来说明,在爱情里,这些普通的付出和给与,都是不够的,都不能够代表真爱。
那么,什么是真爱呢?接下来,作者给出了答案。
“我必须做你身边木棉树,以树的形象并肩和你站在一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不像凌霄花那样依附于你,我不像痴情的鸟儿那样卑微地祈求你,我也不认同那些世俗的给你带来享受的付出,这些都不能代表爱,或者说,作者都不愿意这样去爱。
那么,怎么样的爱才是作者认同的呢?作者觉得,你既然是一颗橡树,那么我就做一株木棉,我只有以树的形象,树的姿态和你站在一起,才是平等的,才既不需要仰视你,也不需要俯视你,这样不卑不亢的爱情态度,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当然,木棉树仅仅是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和橡树平等地站在一起,在爱情中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爱情是需要沟通,需要交流的。
那么,作者给出的理想的爱情里的交流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树根在地下紧握;树叶在云里接触。表面上看起来,两颗树是分离的,因为他们的叶子并没有连在一起,可是,在深深的地下,两棵树的根须却相互缠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在爱情里,就是心意相通的意思,所谓心意相通,就是有共同语言,有默契,作者觉得,这才是爱情最该有的模样,而不是世俗的依附,祈求和取悦以及牺牲和奉献。
然后,作者又给出了两棵树在爱情里相处的模式:“每当风过,两棵树互相致意,但是只有他们自己懂得彼此的语言。你有属于你的铜枝铁干,我也有属于我的红硕花朵。”
在这几句诗里,作者写出了一种爱情上的默契,却又相互尊重,彼此独立的相处模式。没有人听懂他们的语言,那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感应和默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这就表示两个人彼此是独立的,互不干扰的,有着自己的事业,梦想和追求的一种相处的模式。
在最后一段,全诗达到了高潮,诗人表达着:“两棵树分担着寒潮与风雷还有霹雳;共享着雾霭和流岚和虹霓。永远相依。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情,爱是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所有的坚持的位置,和你的足下土地。”
两颗树分担着自然界一切的风霜霹雳和灾难,共享着一切美好的雾霭,霓虹,同甘共苦,永远相互依靠,爱情的忠贞就在于,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啊,爱一个人,就是爱他的一切,不但爱他的外表,更爱他的思想和灵魂,这才是忠贞爱情!
读完这首诗,首先,我们被它精巧的比喻和清丽的词句所深深打动。这首诗的作者舒婷是女诗人,全诗理所当然用的是女性视角。
舒婷把爱情世界里的男性比作橡树,茁壮而英武,却把女性比喻成木棉,光是木棉这个字眼,给人感觉到的,都是扑面而来的清新柔美而又灵动的气息,何况木棉树本身,也是相当婉约的一种存在,这个比喻符合整首爱情诗那种缠绵柔婉的意境,读起来有浑然天成之感。
同时,诗人还用日光,春雨,霓虹,雾霭等自然界美好而清新的事物来比喻爱情中的快乐和美妙,这些良辰美景,与全诗所要表达的美好爱情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首优美的爱情赞歌。
这首诗最令人动容的,其实是蕴含在这些有关爱情的表述背后的深深的哲理。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个千古谜题,诗人在这些关于爱情的具体的表述背后,蕴藏着爱情世界里的三个哲理。
第一,势均力敌,好的爱情,双方一定是势均力敌的存在,你是橡树,我就是木棉,与你并肩而立,两个人的学识,才智,情操各方面都要半斤八两,才会有棋逢对手,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欣喜快慰。势均力敌的爱情,一定是最接近幸福的爱情。
第二,精神独立,现代社会,总是崇尚女性要经济独立,却不知道,女性精神上的独立,要比经济上的独立要重要的多,只有在精神上独立了,不依附男性不依附爱情了,才有自尊和独立可言,否则,就算经济独立,在爱情里也是卑微的一方,就像诗人在诗里写的,就像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第三,三观契合,爱是心灵的相互依靠,是灵魂的高度契合,这种默契是怎么来的呢?靠的就是沟通,交流和彼此的理解,也就是诗人所说的:“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而这种灵魂深处的相依相偎,靠的是对彼此的欣赏肯定和尊重,说白了,也就是三观相合,只有三观相合的人,才能发自内心的对彼此欣赏肯定和尊重。
《致橡树》这首诗虽然问世多年,可是今时今日,仍然对当下的年轻人有着不言而喻的感化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