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到北,她脚踏实地,走进了国内外许多矿区;从家到学校,她勤勉刻苦,坚持两点一线的日常生活;从校园到企业,她守正创新,启动企业科技引擎,突破了集团没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空白。
冯秀娟用汗水浇灌创新,以严谨承担责任,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创业、实践促进教学的独特科研之路。
志存高远,不忘初心使命
在冯秀娟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条——“志存高远,责任为先”。自求学以来,她就将自己全情投入进每一个实验、每一个项目中。从工业电气自动化和计算机应用双专业学士,环境工程硕士、土木工博士、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研究,她说:“我学的东西太杂,但是对各专业的接触和了解为我履职企业提供了厚实的知识基础,工程问题多是交叉学科的表征。通过企业的工作经历,工程对交叉学科的人才需求是紧迫”。
来到矿大以后,她组建了机械力化学研究中心,以“转化型研究构建未来”作为研究中心的定位,围绕“稀土+”,开展稀土矿产资源智能开采、特殊晶相结构稀土基化合物与稀土合金的研究:其中高纯脱氧闪烁晶体前驱材料取得突破性中试生产,超细多元晶相结构调控(方形、球形等)稀土基化合物小规模化生产。冯秀娟延续以往的环境领域的研究,获批了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典型重点行业土壤污染监测、预警和修复技术集成及装备研发”,并承担“重点行业多目标多维度全过程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及快速监测设备——水-土-气VOCs立体监测装置”,其中T90响应时间<100ms,最高测试限值不低于100000ppm,最低测试最低限低小于1ppb。她主持的“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POPs污染场地土壤物化协同修复技术与装备”突破了大型行星球磨的制造及在POPs处置中的应用,其参数优于俄罗斯的装备。
冯秀娟获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助力学校学院获批教育部“111计划”矿山固废处置与利用学科引智基地1个,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认定的工矿场地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创办企业2家。短短两年时间,冯秀娟就将最新的科研项目“搬”来了徐州,面对丰硕的成果,她只是笑着说,“最开心的事,就是能专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深入一线,实践检验真知
“如果只是学习书本的知识,转化永远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她总是秉承“研究服务工程”的理念开展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也帮助她面对困难时披荆斩棘。
2018年10月,云南永胜县矿山流域突然出现像乳白色絮状沉积物,好似“牛奶”,随之而来的是当地鱼类养殖户池塘中的鱼类大量死亡,地方政府管理部门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但他们来到现场调研后也毫无头绪。于是,冯秀娟应国家人社部邀请前往云南,她在现场用2个矿泉水分别取不同支流的水,进行现场实验,就地指出污染成因:“‘牛奶水’是因本区域矿产丰富,复杂,地下水通道不明,再加上山顶浸矿,导致地下水和流域水多金属矿物存在且产生的更多的羟基胶体。”冯秀娟能够快速地得出结论,得益于她在研究生阶段曾无数次在实验观察羟基化合物的羟基胶体。得知了问题的根源,她爬山寻找矿场,及时提出水处理设计方案,为当地政府节约治理成本近100亿元
除此以外,她创新提出的离子型稀土矿以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等理论优化注液管网布设,并通过智能感实现精准开采理论与技术,15年前提出的沸石等填料多级回流吸附法治理离子型稀土流域水处理技术,废弃矿山快速复垦——通过植草表面稳定实现,此理念与技术被江西、广东等地区生产企业广泛应用。
“实践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冯秀娟多学科交叉的“功力”让她能从容解决许许多多的生产、生活难题,她秉持“责任与担当的信仰”,坚持担当作为,主动服务奉献社会,多次参加人社部技术扶贫活动,深入欠发达地区和技术匮乏企业,义务为地方企业解决工程技术上存在的问题,获得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好评,人社部留学人员与专家服务中心专门发来感谢信,表扬她,“该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追求卓越的品格作风,全身心投入到帮扶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事业中,受到一致好评”。
严中有柔,走进学生内心
冯秀娟从高校到企业,又从企业到高校,热衷学术的她在2020年进入我校工作。来徐工作的2年中,冯秀娟在投入研究的同时,始终秉持“育人第一”职业准则,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及自我学习能力引导。在本科课堂上,她承担了《智能采矿导论》、《决策理论与方法》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落实采矿工程专业金属矿方向认识实习基地3个。与研究生的相处中,她以“严”在学生中泛起了波浪。实验中心的墙上挂着“天道酬勤,实事求是,精准求精”的匾额,冯秀娟坚持“行胜于言”的工作作风,最早到中心,最晚一位离开。通过一年的努力,她招收的4名研究生,取得了1名获得国家奖学金,3名达到了一等奖学金的好成绩。
面对专业拓新,冯秀娟正在主持组织编制本科教材《溶浸开采学》,负责设计研究生课程《资源开发规划理论与实践》。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基于“五金工程”的采矿传统专业升级改造探索与实践》获得校特等奖。
冯秀娟在教学科研上一丝不苟,但在不失日常乐趣。她对学生关怀倍至,为学生运动中心购买了多类运动器材,她自豪地介绍到:“我们研究中心设施完善,尽可能满足老师和学生们的需求。”。在休息的时候,冯秀娟会定期组织师生举办如烧烤、包饺子等聚餐活动,为中心的每位师生准备生日礼物和蛋糕。 通过一次次课余活动,冯秀娟与学生们之间的感情渐渐升温,学生对她的印象从最初的严格变为认真负责,但又和蔼可亲。
在冯秀娟眼中,工作的快乐源自一个一个的问题被落实解决。工作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是常态,但是她并不因此疲惫,她感慨地说道:“虽然很累,但是这些都很有意义。”
她从青年时期开始积累的经验和对学科的热情,一路相伴直到现在。跋山涉水的足迹,书桌旁伏案的背影,三尺讲台上的讲授,都是冯秀娟前进路上最美的姿态,而背后是默默无闻和不求名利。这些都让她有底气和自信打破定式,着眼于未来发展,不断挖掘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