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莫扎特
当我第一次弹奏《土耳其进行曲》,便开启了与天才音乐家莫扎特的对话。家喻户晓的旋律融合了法国风的回旋曲,模仿了土耳其军乐明朗、雄壮的特点,破除了俗套的东方基调,主题及变奏精巧而细致,优雅而活泼,让演奏者与倾听者都感受到轻快与力量。而这首钢琴曲是莫扎特于1778年在巴黎写成的,当时他才22岁。
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宫廷小提琴师,自幼便跟随父母、姐姐一起在西欧进行演出旅行,他声名鹊起,时常在维也纳宫廷里演出。5岁能作曲,精通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将音乐与启蒙主义者的人道主义思想相结合,莫扎特和恩师海顿共同成为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
尽管音乐上的成就为他带来了不小的名气,甚至多次受到国王、女王的接见,但不愿随波逐流的他总是在得罪贵族后失去工作机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希望把服务于权贵的音乐带给普罗大众。在教会礼拜的他,凭记忆写出了教廷唱诗班唱的九声部“赞美诗”,并使之流传民间,这在当时是被绝对禁止的,莫扎特也受到教会的声讨。
自由自在的游历生活与对音乐创作的高尚追求塑造了莫扎特坚强不屈的性格。体弱多病和长期失业使他陷入经济上的困窘,但他不曾停止创作的步伐,在极端的艰难痛苦中,依然贡献了《小提琴协奏曲》《小星星变奏曲》等旷世名作。音乐的激励,亲人的关怀,构成了他坚定有力的支撑,即使是举步维艰的岁月,他的音乐仍保留着流畅明朗的情绪和光辉灿烂的希望。
莫扎特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他最著名的大型歌剧作品《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讲述了宫廷生活的腐朽和世道混乱的荒诞,深刻揭露了欧洲封建势力的极端反动,鞭笞了贵族的靡乱愚昧,表达了他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强烈共鸣。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疾病缠绕以及上流社会的冷淡均不能使他忧郁、懊丧、屈服、动摇。
时间来到1791年,35岁的莫扎特已经病入膏肓,最后一次他为自己写下《安魂曲》,还未完成便悄然陨落。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夜以继日的创作,留下600多首曲目,数10部歌剧,在世界音乐史中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音乐中的深情与诚挚,扣动着世人的心灵,滋润着浮华的生活,时至今日仍旧能从中体会到难以言传的欢乐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