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的海岛
追梦的海岛
王进利
在渤海湾畔有一座四面环水的美丽岛屿,犹如镶嵌在茫茫大海之中的一枚璞玉,映衬着碧海蓝天,这便是渤海中有名的“桑岛”。
桑岛位于龙口市西北部,距陆地3.2公里,是龙口市唯一的离岸岛屿,岛上有650户,2000多居民。桑岛历史悠久,据清朝同治年间《县志》记载:岛中多山桑,有石田可耕,春夏之交,蜃幻成楼市,或为城郭,舟辑旌旗之状,飙回悠变,眩人耳目,故名 桑岛。
桑岛海岸线长,岛屿暗礁绵延,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但解放前,这个美丽的海岛形同与外界隔绝的荒岛,岛上的人们也大部分靠土地为生,由于土瘦瘠薄,旱灾频发,粮食低产,百姓经常在饥馑中度日,甚至有一半人闯起了关东。新中国成立以后,桑岛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开始涉及捕捞和养殖业,生活逐渐好转起来,但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桑岛真正的优势长期得不到发挥,资源得不到开发,百姓依然守着宝岛受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在唤醒着这个美丽的海岛。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调下,桑岛周围海域以10元/亩最低价格上缴海域费优先确权给桑岛村使用,桑岛村民海域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村两委成立了海域规划班子,对海岛的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认为桑岛四周海域,水温适宜,水质优良,饵料丰盛,海底珍藏着海参、贝类等四十多种水产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一座天然的海水养殖场。
这里气候适宜,土壤类型为褐土和滨海潮土,又是发展林牧生产的好场所。经过认真探讨,反复论证,确立了“以养捕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当年生产和长远开发建设一齐抓”的方针。得天独厚的优势,宏伟的前景,美好的希望,激发了海岛人民开发海岛,建设海岛的雄心壮志。
2001年春节过后,我有幸被镇政府正式任命为第三任驻桑岛村办事处主任,与桑岛人民一起投入了海岛的开发与建设之中。在无数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里,办事处组织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往长岛和蓬莱等地进行养殖技术学习,对村民进行培训,将养殖技术整理成通俗易懂的俗语式小册子分发给村民,组织全体村民以股份制合作的形式成立了多个养殖组织,建起海参育苗场、扇贝繁育养殖场,经过几年的努力,放养水面达一万多亩。
桑岛人民在向大海进军的同时,没有扔掉对这片热土的建设,退耕还林还果100多亩,风景林12亩,果林80亩,槐林1400亩…党的十八大以来,桑岛村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由党支部牵头成立桑岛旅游合作社,全面盘活做强旅游资源,对快艇、观光车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定价、统一收费,对渔家乐进行授号挂牌,统一整合旅游资源,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管理”,不断增强旅游的吸引力。
新打造的火山地貌、浅海栈道、千亩槐林、百年老屋、海水浴场、渔家博物馆等别具特色的观光旅游景点,充分展现海洋文化、渔民文化特色。桑岛旅游逐渐红火起来。党建主题公园,更是为岛上党员群众和游客打造唤醒红色记忆、接受党建文化熏陶的平台。
“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声名日隆。渔业资源匮乏的局面也得以缓解,传统捕捞产业转型的困境也逐渐得以突破,群众增收渠道和村集体增收后劲不断得以提升。与此同时,改造水电管网、建设停车场,提升岛内人居环境;组建秧歌队,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村民们切身感受到了实惠,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
经过海岛人民的精心雕凿,而今的桑岛,既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也有茂林花香,“云深不知处”的曼妙;更有古朴巷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幽静;还有奇石怪岩,天然珍奇的斑斓;更别说小船渔歌放浪中的欢歌了……
时光荏苒,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桑岛,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踌躇满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将继续绰力奋发,追梦前行!
桑岛,这块纯朴无华的“璞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耀眼光华。
作者介绍:
王进利,笔名黄海,党员,公务员,人大代表。山东龙口人,烟台大学法律专业毕业。
历任中学语文教师;乡镇街组织、宣传、纪检、政法、人大部门就职,科级干部。
任职期间多次被市镇各级评为各岗位先进、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多次荣获龙口市“嘉奖”、“三等功”;获烟台市“三等功”一次。
现为龙口市作协、诗词协会及烟台散文微刊、北海文学、西散南国文学协会会员。近年先后在《今日龙口》《烟台晚报》《烟台散文微刊》《北海文学》及大众文苑论坛、烟台大众网等发表通讯、诗歌、散文随笔百余(首)篇,并多次荣获奖品及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