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里没有道出的细枝末节和心酸无奈,马伯庸用了九万字在我们面前细细镌刻。
在马伯庸的故事中,李善德从买房现场赶去赴酒宴,意外地接到了一项“肥差”,没想到这个酒宴其实鸿门宴,全是为了哄骗他接下采买运输鲜荔枝的任务。由此,一个烫手的项目落在在小吏李善德面前:在贵妃生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鲜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万里迢迢,单人快马也要奔波十天半月。如何完成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终,“运荔枝”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项目,还是被这个唐朝小吏如期完成。新书中,马伯庸从小切口介入,年份巧妙选取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这一特殊时间点,把荔枝作为显微镜使用,放大当时的社会百态,通过微观小事折射出大唐的宏观社会。
主人公李善德是一个九品芝麻小官,在官场奋斗了二十八年,终于在长安贷款买了座院子。刚拿到房契的热乎劲儿还没过去,便稀里糊涂的被人坑了一把,接了一个烫手山芋:从岭南运送荔枝到长安给贵妃娘娘贺生辰,简称“荔枝使”。
当时有很多人靠着这种类似于“某某使臣”的职位发家,捞了不少油水,毕竟是替皇上办事儿,经费不需要经由各种部门的审批,可谓是遨游于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的肥差。李德善没想捞多少,只是如此一来,还房贷便是小意思了。
可哪知圣旨上写的是“鲜”荔枝,还指明要岭南的。岭南属于广州一带,距离长安隔了五六千里的路程,就算是八百里加急送过来,也赶不上啊。鲜荔枝的保质期极短,至多不过三四天。老李心灰意冷之际,听闻杜甫诗一首,受了鼓舞: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了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于是亲自骑着一匹马,出了城门,跨过灞桥,直奔岭南而去。至此,便开始了他与荔枝保鲜与运输之间的故事。后来运用老李提供的运输方式,并且克服途中种种意外和艰难,终是在贵妃诞辰之日,将两筐荔枝送到,从岭南出发时准备了二十骑,最后进入长安城门的仅有一骑。
按理说李善德算是立了大功,可是这次运送荔枝过程中经历的种种事情,也让他看的明白了。如此的劳民伤财,只为博得红颜一笑。这一笑,远不止花费千金,而这些钱,还得从平民百姓身上收取。
俗语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每一个代睥睨天下的君王,都是踩着累累白骨上位的。可是,有的人死得其所,他们毕竟是为这心中的正义而去赴死的,男儿志在四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这一骑红尘只为了博红颜一笑,算是哪门子事儿?被百姓知晓,不揭竿而起才怪。(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