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计福,辛苦了!”2024年2月9日(大年三十)下午7点30分,伴随着考勤机一声辛苦了,崔计福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地从车间走出,除夕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却已是他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第三个年头。
勤学苦练,他是一线“追梦人”
今年43岁的崔计福,是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公司机电设备维修中心支架车间的一名综采维修钳工,2002年,20岁的他刚步入工作岗位就扎根在综采维修一线,22年来,他逐渐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技术能手。
工作第一天班长问他:“你想学哪门技艺?这儿有钳工、焊工、铆工、车工,你随便挑……”他出于好奇心,选择了焊工。踏实肯干、聪明好学的他,很快就从青年员工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队伍中的佼佼者。后来他不甘心只学习一门手艺,于是决定转行学习钳工,向另一个工种发展。面对完全不熟悉的钳工,他没有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向上。每当同事在操作时,他总是拿着笔记本在旁边细心观察,认真记录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要点。然后,他反复熟悉和加深记忆,通过长时间的勤学苦练,他很快掌握了钳工方面的业务技能,并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钻研实践,他是基层“土专家”
“修旧利废、变废为宝,是过‘紧日子’的好方法。”这是崔计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有时间,他就会拆卸捣鼓废旧设备。起初,感到无从下手,来来回回折腾好几次才能修好,但是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断地排查故障点、拆旧设备寻找配件……最终让许多废旧设备重获“上岗资格”。
这些年他先后参与了液压支架智能化改造、沉淀池煤泥清理系统,并设计制造了液压支架清洗机械臂、螺杆煤泥清理泵、护帮油缸安装器等创新产品,针对性地解决了一批安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老骥伏枥仍奋楫,呕心沥血践初心。”同事们喜欢用老骥伏枥来形容他从学徒到车间技术大拿,一直扎根于生产一线,二十余年来仍初心未改的历程。从业以来,他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进、流程优化等多样方式,直接或间接累计降低维修成本超五百万元,各类成果多次获奖并获得专利。
善断敢为,他是问题“终结者”
在某矿液压支架检修现场见到崔计福时,他正趴在低矮的支架内,把两手伸进支架底座和推拉缸之间对接部件,不经意间便显露出了一手“盲拆”的绝技来。“采高太矮了,身子卡在支架内不能动,头部无法面向挡销部位,只能凭经验和感觉摸索着进行拆装……”崔计福带领4名组员迂回往复于低矮的架间,一次次排查隐患、清除故障,最矮的地方只能匍匐着身体才能挤过去。擦干油渍,拭去汗水,崔计福的一双手又开始活动起来。仔细观察崔计福的手背,可以发现满是斑斑点点的小疤痕,有些似乎镶进了煤渣。“这些‘记号’都是‘盲拆’时手背‘四处碰壁’留下的,”崔计福微笑着解释道,“没办法,检修条件特殊,这种‘抠手’的活儿会经常遇到,为了保证接触零部件的手感,只能摘掉防护手套反复调整部件,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完成检修。”崔计福回忆道。
2022年春节,他接到了某矿超前支架管路调试任务。为了保障矿方节后正常开工,大年三十那天,他在矿上足足工作了20多个小时,直到设备全部检修完才回家。回到家后,妻子又埋怨又心疼地说:大过年的,别人都在一家子团圆吃年夜饭、看春晚,你倒好,一出去就是一天一宿。当妻子端来饭菜叫他吃饭的时候,他却靠着沙发睡着了……
面对检修任务重、活量大、时间紧的情况,崔计福总是主动请缨:“变形销轴、锈蚀严重结构件拆解等工作交给我。”在支架底座上,崔计福一手紧握榔头,一手紧握撬棍,两手相互配合拆卸锈蚀严重的推移压块。豆大的汗珠挂在他的脸上,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作业速度,他拆卸完一个后,又继续下一个……为了提前完成检修任务,崔计福加班加点,抢时间、攻难关、保进度,以实干和担当保质保量完成检修任务。
传道授业,他是车间“大先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车间技术大拿,崔计福积极响应公司人才培养计划,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认真履行“传、帮、带”职责,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为青年员工提供细致、专业的技术指导,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每年培训最少40个课时,使钳工理论水平大幅提升;在公司全面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中,他边操作边传授经验,讲解细致、重点明确,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摸索的经验传授给“新人”,可谓干货满满,帮助新职工少走弯路、快速进步。他还常常鼓励新职工,“干一行、爱一行,苦了累了,想想自己当初选择这行的初心。想要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一定要踏实勤奋。”在崔计福的细心传授下,先后培育出十余名设备检修技术能手,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支技能水平领先、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专业化检维修队伍。
“一门心思钻技术,专心致志做钳工。”这是崔计福的座右铭。22年如一日地潜心钻研,手中的工具换了一批又一批,老茧起了一茬又一茬,而他始终坚守初心,以行动践行工匠精神、打造过硬产品。未来,他将继续努力“钳”行,追寻初心梦想、实现个人价值。
(王元、贺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