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又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寻访春天乐趣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祭祖扫墓,追念先人,或插一枝杨柳,在风中静听纸鸢空鸣;或望一朵流云,向青草更青处行去。
清明起初只是节气的名称,后逐渐与寒食节(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上巳节交汇融合成清明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今年为4月4日),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今年4月22日)。清明与春节、元宵、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八个节日统称“时年八节”。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所以有了“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快意;有了“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乘兴而去;有了“豪家游赏占头船,趁得风轻放纸鸢”的闲情雅致……
一年芳草又新绿,最是春和景明时。蒙蒙细雨中,春风习习,杨柳依依,春色撩人,清明节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日子。“偷得浮生半日闲”,抛开繁忙的工作,走进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不必名山大川,无需名胜古迹,就到郊外走走吧!漫步于田垄阡陌间,让春风拂去心头的尘埃,让春雨滋润你的心田。
王翚,清代著名画家。其绘画以山水为主,山水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创立了“南宗笔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清初四王”。王翚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较高造诣,其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在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古往今来,那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清明时节的细雨,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是对于人们心中春风的感应吧。清尘除杂,明空丽水,万物皆洁,不负好春光。